【影評搶先報】/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伊利曼佐《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向黑暗歷史展現笑顏

作者:名影評人 聞天祥

伊利曼佐是否為捷克最偉大的導演?或許容有爭議。但自從大學時代看過他的《嚴密監視的列車》、《失翼靈雀》後,他就是我最鍾愛的捷克導演。因為他的電影,我不僅愛上捷克,更成了小說家赫拉巴爾的書迷。

稍知捷克文學與電影的人皆知,上述兩部作品都是改編自赫拉巴爾的小說(註1),也是伊利曼佐最輝煌的電影。一部讓他未滿三十歲就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一部被共黨政府冰凍二十一年後,依然勢如破竹地打敗所有新作,贏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因此,赫拉巴爾另一部經典之作,傳說讓他連寫十八天、隻字未改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更成了伊利曼佐意欲挑戰的對象。

事實上,在共黨政府垮台後,伊利曼佐的電影創作質量早已大不如前,1990年代後的作品僅有《乞丐歌劇》、《伊凡的冒險生活》兩部長片和《十分鐘後:提琴魅力》的一段小短片而已。記得2002年他親訪「台北電影節」時提到,電影所需的大量成本與耗費的體力,讓他寧可把剩餘時光多花在自己的劇院裡。然而我們也都知道,為了拿回《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的拍攝權,曼佐簡直豁了出去。似乎少了這部片,他的電影生涯就不完滿。只是當時曼佐的勝算微乎其微(畢竟版權掌握在捷克最大製片公司手上),誰料到老先生不但終於完成夙願,拍出的成果也讓人對他肅然起敬。

我深信年歲與歷練,對曼佐詮釋《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有影響的,否則他不會改變敘事結構,讓我們一開始就目睹方才出獄、卻早已年華老去的主人翁,一邊在現實中修著一條永遠修不完的路,一邊回憶著那曾有的荒唐夢想。他是個大半輩子都在服侍別人的人,然而從在月台上賣香腸到酒館裡裝啤酒,或是升遷到足以服務非洲皇帝,甚至在德國納粹佔領期間為人種培育中心的裸女孕母端飲品,我們壓根沒看過英國國王跟他有所關連。更諷刺的是,當他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飯店,卻旋即碰上政體變遷而遭充公;當他自恃以百萬富翁身份入監服刑,卻發現那些有錢人根本不接受他。

從赫拉巴爾到伊利曼佐,都擅長以黑色幽默來表現荒謬人生,進而體現捷克這個國家多舛的命運。而不斷出現在片中的鏡子,映照著金錢、性慾、權力的浪漫與虛枉,竟有種中國常言「鏡花水月」的境界。綜觀整片,想借用黃建業老師一句話:伊利曼佐依然忠誠守護著他所鍾愛的文學,用電影向黑暗的歷史展現笑顏。我敬佩的不只是他的老當益壯,更感動他在諷刺之餘,也同時接納人類貪婪、偽善、野心、固執、愚蠢的包容。那是捷克文學與電影令人著迷的原因,更是伊利曼佐精於人性與生活細節卻不失大度的表現。

註1:伊利曼佐根據赫拉巴爾小說改編的電影還有短片《巴蒂斯貝克先生之死》(收錄於「底層的珍珠」)、長片《金黃色的回憶》、《飄雪時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