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磅礡!震撼山河!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蝙蝠俠:開戰時刻》席尼莫菲(CILLIAN MURPHY)
《撒哈拉》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
《第一武士》尼恩康尼翰(LIAM CUNNINGHAM)
  歐拉費茲婕勒(ORLA FITZGERALD)

兄弟,你的名字叫敵人!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英國大導演 肯洛區(Ken Loach)畢生最具爆發力的震撼鉅作

 

【電影簡介】- 狂賀! 《吹動大麥的風》“金馬銷售No.1”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吹動大麥的風》描述兄弟相殘悲劇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今年的坎城影展(王家衛擔任評審團主席)全部評審所一致決定的最佳影片,這也是英國大導演肯洛區,在入圍7次坎城影展、得過2次評審團大獎後,首度榮獲金棕櫚獎。肯洛區在領獎時說了一句撼動全世界人心的經典名言:「一旦我們敢於說出歷史真相,也許我們就敢於說出當下的真相。」就在這部描述一對熱血兄弟為愛爾蘭獨立而奮戰的《吹動大麥的風》在法國坎城摘下了金棕櫚獎時,在英國卻引發了一波波的爭議,主要因為電影中赤裸裸呈現了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的殘暴,再度挑動了兩國的歷史敏感傷痕…。

當愛爾蘭仍被鄰近的英國所殖民的時代,在愛爾蘭的英國地主們不但日漸富有,對愛爾蘭人的存在,也只是將之視為廉價資源,飢荒和貧窮普遍存在於愛爾蘭當地人民的生活中。「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喚醒了愛爾蘭人對自由的渴望,他們自覺要為國家奮戰,詩人、學者、音樂家們,開始風起雲湧般一波波將自由的風吹入整個愛爾蘭。《吹動大麥的風》片名即源自愛爾蘭詩人兼作曲家的羅伯德威爾喬伊斯(Robert Dwyer Joyce)所寫的同名愛國民謠。當這首淒美動人、濃濃愛爾蘭風的歌曲飄揚在肯洛區這部電影裡,那種對生命、真情與熱忱的傳遞,令人感動異常。《吹動大麥的風》描述的就是愛爾蘭一對兄弟戴米恩和泰迪,憑著他們對國家的愛與責任,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而志願加入這場對抗英軍戰爭的故事。然而當這場戰爭獲得勝利之時,兩兄弟卻因時空轉變而互為敵人,令人對命運造化的無常感到不勝唏噓!捨棄壯烈的史實事件,不用知名的政治人物,導演肯洛區僅透過兄弟兩個角色及其影射,就將這段愛爾蘭的悲壯歷史描繪得鏗鏘有力、讓人看完震撼不已。就像《吹動大麥的風》的製片蕾貝嘉歐博琳(Rebecca O'Brien)所說:「其實這就是愛爾蘭內戰的真正縮影。」

有一句古早的話說,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吹動大麥的風》愛恨交織、感人至深的劇情,就讓人看得熱血奔騰、熱淚狂流。儘管這部電影在英國和愛爾蘭引發了不少爭議,但當它在兩國同時上映時,卻颳出了極為亮麗的票房佳績,成為肯洛區畢生以來最賣座的電影。口碑極佳的《吹動大麥的風》之前在台北金馬國際影展上成為觀眾搶購、搶位的大片,所有座位不到一小時全數售罄,輕鬆登上今年的銷售冠軍。[BACK]

【劇情大綱】
1920年,遭英國高壓統治的愛爾蘭為了尋求獨立,民間發起了組織敢死游擊隊,來對抗英軍的鎮壓。在強烈愛國心的驅使下,戴米恩放棄了原本前途光明的醫生職業,追隨他的哥哥泰迪加入游擊隊。這對熱血兄弟不顧生命危險,要一同攜手為家園和自由而奮戰。 他們運用了大膽激進的戰略,果然成功迫使英軍簽下了終戰協定。可惜這只是表面的勝利與平靜…,當愛爾蘭獨立成功,北愛爾蘭卻在協議下慘遭犧牲,脫離殖民的夢想竟成一場空。此時,哥哥泰迪成了新政府的統治階層,弟弟戴米恩則決定繼續加入游擊隊奮鬥,並挑戰曾經和他出生入死、並肩作戰的親哥哥…。(英國、愛爾蘭、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127min)[BACK]
【愛爾蘭簡介】

愛爾蘭-氣壯山河、人文薈萃的「翡翠之島」

提起愛爾蘭,似乎總離不開新芬黨、愛爾蘭共和軍(IRA)、北愛獨立的爆炸衝突以及分分合合的談判…,其實愛爾蘭本身離恐怖活動甚遠,這裡是所有愛爾蘭人最深愛的故鄉。愛爾蘭不僅人文薈萃、文化源遠流長,文學、表演藝術和搖滾樂更是膾炙人口。愛爾蘭的文學影響世界至深,這個國土僅比台灣大兩倍的國家,卻出過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葉慈、貝克特與亨尼。加上有喬伊斯、王爾德等大文豪,讓這個小國成了世界文學版圖上的超級重鎮。

此外,愛爾蘭音樂的受歡迎程度也不遑多讓。喜歡搖滾樂的人,對滾石、U2、范摩里森、辛妮歐康諾、恩雅、小紅苺等愛爾蘭藝人應不會陌生。近年來,愛爾蘭傳統歌謠、踢踏舞蹈更是席捲全球,火焰之舞、大河之舞、舞王、命運之力、愛爾蘭之虎,都曾陸續來台演出,盛況所至往往一票難求。

有「翡翠之島」雅稱的愛爾蘭,傳統茅屋、踢踏舞蹈、鄉間酒吧、熱情友善的人們…都是她的代表。風景優美的愛爾蘭不僅是旅遊勝地,她更吸引了電影製片業,像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就是在此拍攝。而今年剛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壯闊史詩電影《吹動大麥的風》,不但將愛爾蘭的傲人風光盡收眼底,更將當年詩人、作家、音樂家等菁英份子,風起雲湧般為保衛家園犧牲奮戰,澎湃激昂喚醒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感人過程,一一完整呈現。電影在英國大導演肯洛區掌鏡下,力道氣勢磅礡、震憾山河,處處都呈現出撼動人心的氣勢。 [BACK]

愛爾蘭檔案

國名:愛爾蘭(Ireland)
首都:都柏林(Dublin)
獨立日:12月6日(1921年)
語言文字:愛爾蘭語、英語
〔國旗〕- 由綠、白、橙三色組成。左邊為綠色,代表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也象徵愛爾蘭的綠色寶島。右邊為橙色,代表新教及其信徒,表示尊貴和財富。中間的白色,則象徵天主教徒和新教派教徒之間永久休戰、團結友愛,也象徵對光明、自由、民主與和平的永續追求。
〔地理〕- 位於歐洲西部、愛爾蘭島中南部的愛爾蘭共和國,面積約為台灣的兩倍大。西瀕大西洋,東北與英國的北愛爾蘭接壤,東隔愛爾蘭海與英國相望。境內中部是丘陵和平原,沿海多為高地,被稱為「翡翠之島」。
〔人口〕- 2006年剛跨過400萬人。境內多為愛爾蘭人,九成居民信奉天主教,其他則為基督教、新教等。
〔簡史〕
- 西元前3000年,歐洲大陸移民開始定居愛爾蘭島。
- 西元432年,基督教和羅馬文化傳播至愛爾蘭。
- 12世紀,愛爾蘭進入封建社會。
- 1169年,愛爾蘭遭英國入侵。
-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確立對愛爾蘭的統治權。
- 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
- 1800年,簽訂英愛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遭英國吞併。
- 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 1919年,甫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自行組成眾議院,並發佈獨立宣言。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英國派兵鎮壓。
- 1921年12月,英國與愛爾蘭簽訂條約,允許26個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現北愛爾蘭)卻仍歸屬英國,內戰於是爆發。

 (1919-1922年即為電影《吹動大麥的風》所描述之年代)

1937年,愛爾蘭憲法宣佈「自由邦」為共和國,但仍屬於英國聯邦。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透過法律,宣佈脫離英國聯邦。
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部6郡。「愛爾蘭共和軍」為爭取北愛脫離英國統治而訴諸武力,自此展開超過半個世紀的暴力衝突。愛爾蘭歷屆政府致力於和平統一,同時與英國合作解決北愛爾蘭的衝突問題。
1955年,愛爾蘭加入聯合國。愛爾蘭第一位女總統瑪麗羅賓遜(Mary ROBINSON)成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
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現歐盟前身)。
1998年,愛爾蘭、北愛、英國三方簽署「和平協約」。愛爾蘭放棄其憲法中的北愛爾蘭主權,北愛成立地方自治政府。但由於「愛爾蘭共和軍」拒絕解除武裝,和平進程陷入僵局。
2005年9月,「愛爾蘭共和軍」銷毀所有武器、宣布永久放棄武力,結束與英國長達30年的武裝鬥爭;並將以民主和平方式,繼續追求愛爾蘭南北的統一。 [BACK]

【國際佳評】

推薦《吹動大麥的風》,我實在很難用一兩句話表達…。套用導演肯洛區在舊作用過的同一句話,這部電影像剝洋蔥:愈往裡剝,教人愈想掉眼淚。 -名影評人 聞天祥

連風都在哭泣… -英國Sight & Sound雜誌

是族群因政治分歧而暴力相向令人心痛?還是兄弟因政治立場不同而互相殺戮更教人肝腸寸斷?愛爾蘭的獨立戰爭故事,堪稱是台灣觀眾深思的一面鏡子。 -名影評人 梁良

在英國歷史上有很多事件,當權者應該感到慚愧。《吹動大麥的風》提醒了帝國勢力有責任確保不會過度使用,不該讓世界充滿血腥和痛苦。 -英國影評人Danuta Kean

《吹動大麥的風》最撼動我的,是身為人的一份強烈的堅持所帶來的驚心動魄的美,讓人悸動難以忘懷。這是部正義情感強烈的片子,世界上恐怕沒有比身在台灣更能體會。 -名影評人 成英姝

肯洛區的論述-不論你同意與否-它都是十分鮮明和誠懇的。而所有來自之前和這部《吹動大麥的風》中的,是一種對在歷史交戰中的善良人們的激動哀悼。 -Time Out London

《吹動大麥的風》像是一首對台灣的預言詩,也是人性與國族的完美衝突示範。導演不給教條的理性筆觸,有如從天俯瞰的,徐徐吹過的風。 -名音樂人 陳樂融

肯洛區這部傑作令人尊敬,他果然更超越了自己。 -Times on Line

「換個語言換個旗幟的顏色,但並沒有真正得到自由。」這是肯洛奇《吹動大麥的風》的驚人對白,為什麼愛爾蘭獨立戰爭卻像是某個島嶼的內戰呢?也許本屆金馬獎應該提報本片入圍「最佳影片」吧! -「懶人誌」總編輯 錢亞東

有魅力、陣容堅強的演員,幫肯洛區更加分。電影中所描述的可信度極高,欣賞片中的對白和口音,成為意外享受。 -英國Time Out 演出優秀, 席尼墨菲再度令人驚嘆。 -英國Empire

特別感謝:名影評人黃建業老師、景翔老師、老嘉華、衛西林、彌勒熊、賴雯琪(幼獅文藝)、Quiff(LOOK DVD)、Cassie(LOOK)、媒體名人胡忠信老師、江岷欽老師、英國Daily Star、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美國綜藝報Variety、銀幕雜誌Screen、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台北金馬影展等國內外各界數百媒體強力推薦。(因篇幅所限,以上完整影評將陸續以電子報寄出。不周之處,敬請見諒!) [BACK]

【導演簡介】

英國大導演 肯洛區(Ken Loach)畢生最具爆發力的震撼鉅作

70歲的英國大導演肯洛區(Ken Loach),以其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真誠,拍成了這部悲天憫人的電影《吹動大麥的風》。儘管英國媒體對他和這電影有諸多質疑,甚至指控他背叛國家、扭曲歷史。但其實在拍攝《吹動大麥的風》之前,肯洛區曾親自請教過當時在愛爾蘭服役的英國軍人,《吹動大麥的風》裡所有提及的暴行和酷刑,在在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肯洛區只是堅持將真相還原。如同肯洛區在坎城獲獎時,所說的經典名言:「一旦我們敢於說出歷史真相,也許我們就敢於說出當下的真相。」(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一語道破世人常常不敢面對歷史真相的鴕鳥心態。

肯洛區是個熱愛自由、擁抱生命的人,多年來他拍攝的電影,也總離不開低下層階級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的家庭問題、甚或政治社會運動的覺醒。今年已屆70歲的肯洛區是個人道主義者,他關注尋常百姓的生活,其作品也總充分展現追求社會的公義與道德的良知。對肯洛區而言,這源源不斷的社會題材不但是他拍片的靈感泉源,也讓他成為推動社會責任的最佳代言。

肯洛區年輕時在牛津聖彼得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即投身劇院,後來轉往電視圈發展,以拍攝「電視記錄片式戲劇」(docudrama)為主,這經驗也為他日後拍攝電影的風格樹立起其標誌。肯洛區30多年來獲得無數獎項肯定,這次又因《吹動大麥的風》而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讓他的導演生命更添光彩。肯洛區過去的知名作品有:《航向幸福的旅程》(Tickets / 2005)、《蘇格蘭之吻》(Ae Fond Kiss / 2004)、《甜蜜十六歲》(Sweet Sixteen / 2002)、《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 2000)、《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 / 1998)、《卡拉之歌》(Carla's Song / 1996)、《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 / 1995)、《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 / 1990)、《凱斯》(Kes / 1969)等。 在今年台北金馬國際影展上,將同時放映肯洛區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鷹與男孩》和這次奪下金棕櫚獎的《吹動大麥的風》。[BACK]

【演員簡介】

愛爾蘭當紅小生:《蝙蝠俠:開戰時刻》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

由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演出《吹動大麥的風》可說是最適合不過,因為他正是土生土長的愛爾蘭庫克郡人(Cork, Ireland),這段戰爭歷史對他而言一點都不陌生。 不似一般好萊塢演員英挺俊秀,席尼墨菲的憂鬱眼神與稜角分明的獨特外型卻讓許多影迷愛慕不已。今年已30歲的席尼墨菲曾因主演《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 / 2002)而大開其知名度,之後他在《玩命911》(Intermission / 200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2003)、《冷山》(Cold Mountain / 2003)、《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 2005)及《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 2005)也都有精湛的演出。今年他還因《冥王星早餐》一片榮獲金球獎影帝提名,聲勢銳不可當! 席尼墨菲在《吹動大麥的風》裡扮演熱血青年戴米恩(Damien),為了爭取愛爾蘭的自由平等,寧願放棄當醫生的大好前程,與哥哥泰迪一起加入愛爾蘭游擊隊,不料愛爾蘭獨立後卻帶來更多的不堪,甚至最後導致兩兄弟竟互相殘殺…。席尼墨菲從小就常聽祖母和母親提到這段痛苦回憶,所以他對情節非常能掌握,難怪演來絲絲入扣,令人動容。

愛爾蘭新起之秀:《撒哈拉》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

若說2006年愛爾蘭最耀眼的新星是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一點也不為過。 原先主修土木工程的帕德萊克德蘭尼,由於太鍾情於表演藝術,他轉學到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表演藝術,畢業後他開始了第一部短片《An Cuainin》(2003)的演出,之後即在電視圈發展,直到被大導演肯洛區相中在《吹動大麥的風》電影裡飾演哥哥泰迪(Teddy),帕德萊克德蘭尼始得以進軍大銀幕一展身手。 帕德萊克德蘭尼說:「我認為導演安排我演這個角色乃因我們有著共同性格。我的個性可以說是比較頑固,這與戲裡泰迪的個性有點類似,因為泰迪從小就離家、奉獻年輕的歲月給軍旅,這也造就了他某種堅毅的性格。」 在《吹動大麥的風》裡,帕德萊克德蘭尼將泰迪的角色很傳神地演繹出來,泰迪本來唯一的想法只是希望愛爾蘭能獨立,但當獨立後,新的政治勢力不斷開始衝擊著兩兄弟,兩人的思維開始出現分歧而漸行漸遠…。

愛爾蘭影壇教父:《第一武士》尼恩康尼翰(Liam Cunningham)

愛爾蘭土生土長的尼恩康尼翰(Liam Cunningham)原本是一位電工技師,因緣際會下拿到一張演員研習的廣告傳單後,開始了他的演藝之路。尼恩康尼翰發跡於愛爾蘭舞台劇,並因其優異的表現而常有機會到英國各地巡迴演出。後來尼恩康尼翰開始參與電影方面的演出,知名作品有《第一武士》(First Knight / 1995)、《閃靈戰士》(Dog Soldiers / 2002)、《奪命遊戲》(The Card Player / 2004)及《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 2005)。演技精湛的尼恩康尼翰曾以《A Love Divided》(1999)一片在法國瑟堡舉行的「英國愛爾蘭電影節」贏得影帝殊榮,此外,他還曾榮膺愛爾蘭電影界所舉辦的觀眾票選前五名頂尖演員之一,也因而得到「愛爾蘭影壇教父」封號! 在《吹動大麥的風》裡,尼恩康尼翰飾演一個從貧民窟出生、未曾受過教育的男人丹(Dan),後來成為領導大家與英軍奮戰的領袖,支撐他的信念就是「結束窮困」的意志力。尼恩康尼翰表示自己從小看著在碼頭辛勤工作的父親,只是為了糊口飯吃,卻常被當作垃圾對待,他可以深刻感受到丹為了擺脫貧窮陰影而願意奮力一搏的強烈企圖心。

愛爾蘭耀眼新星:歐拉費茲婕勒(Orla Fitzgerald)

英國大導演肯洛區本著栽培新秀之心,將女星歐拉費茲婕勒(Orla Fitzgerald)由螢光幕上引介至大銀幕演出。自五年前出道起,歐拉費茲婕勒多在電視圈發展,此次在《吹動大麥的風》可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歐拉費茲婕勒的表現令人極為驚豔,純樸扮相難掩清麗氣質。 歐拉費茲婕勒在《吹動大麥的風》裡飾演戴米恩的女友喜奈(SINEAD),一心追求正確的民主政體與男女的真平等。但當愛爾蘭的男人們都藏匿起來躲避英軍的侵擾時,她卻變成了英軍欺凌的對象,喜奈的遭遇其實是當時女人的縮影。[BACK]

【吹動的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Robert Dwyer Joyce

I sat within the valley green I sat me with my true love.
My sad heart strove the two between The old love and the new love.
The old for her the new That made me think on Ireland dearly.
While the soft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T'was hard the woeful words to frame To break the ties that bound us.
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And so I said the mountain glen I'll meet at morning early.
And I'll join the bold united men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T'was sad I kissed away her tears My fond arm round her flinging.
When a foe, man's shot burst on our ears From out the wild woods ringing.
A bullet pierced my true love's side In life's young spring so early.
And on my breast in blood she died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But blood for blood without remorse I've ta'en at oulart hollow.
I've lain my true love's clay like corpse Where I full soon must follow.
Around her grave I've wandered drear Noon, night, and morning early.
With breaking heart when e'er I hear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