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非凡!全球觀眾熱血推薦
8個月、1萬2千公里的壯闊之旅
![]() |
★榮獲坎城影展 人道精神獎3項大獎
★榮獲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原著歌曲大獎 ★榮獲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雙料大獎 ★榮獲 阿根廷銀鷹獎 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 ★榮獲 西班牙哥雅獎 最佳改編劇本 ★榮獲 法國凱薩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榮獲 歐洲電影獎 國際電影獎提名 改編傳奇英雄 切格瓦拉 1952年旅行日記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數位修復版
The Motorcycle Diaries
《中央車站》金獎大導 華特沙勒斯
《可可夜總會》性感男星 蓋爾賈西亞貝納 |
電影簡介 | 劇情大綱 | 關於切格瓦拉 | 電影原著 |
導演介紹 | 電影演員 | 南美壯闊旅程 | 預告觀賞 |
豪情點燃革命之火《摩托車日記》絕美風光數位修復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總計拍攝84天,為還原史實,更帶領觀眾重返當年格瓦拉和阿爾貝托造訪的南美風光。電影跨越5國,拍攝超過30個南美地標,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美洲巴黎」,智利的蝶夢谷、阿塔卡馬沙漠、「太平洋寶石」瓦爾帕萊索,秘魯的亞馬遜雨林和印加帝國的馬丘比丘古城等。今年推出的數位修復版,畫質大幅提升,體驗南美風光壯闊絕對要在大銀幕欣賞! |
長達8個月、1萬2千公里的壯闊之旅...
雖然機車在幾個月後因為不堪摧殘而報廢,但他們並沒因此停止,更藉由搭公車及便車、搭船、划木筏、騎馬等方式繼續旅程。他們穿越了草原、高山、大河、風雪,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也有爭執,樂天浪漫的兩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而深深感動。 一路上,他們目睹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苦難與不義,原本想法與看待世界的角度逐漸開始改變。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剝削、種族的對立、帝國的迫害,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老、病、死,都不斷激盪著兩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中,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
格瓦拉雖死,但他的肖像卻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以及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美國【時代】雜誌更將他選入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人物,並登上古巴攝影師阿爾韋托·科爾達(Alberto Korda)為他拍攝、命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Heroic Guerrilla Fighter)的照片,被稱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而他後來聞名世界的綽號「切」(Che),也成為拉美民眾對阿根廷人的暱稱,意指「老友、哥兒們」。 |
改編自該原著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劇情則講述埃內斯托成為「切·格瓦拉」之前,他與摯友阿爾貝托的南美壯遊之旅。金獎名導華特沙勒斯(Walter Salles)更解釋:「電影是刻劃兩個年輕人,啟程探索未知大陸的一段冒險故事,而最終也令他們發現了自我。它是一部關於友誼、關於團結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如何找到自我定位,並為此付諸實踐的故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動容寫下歷史,獲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盛讚「精彩非凡!」。 |
2004年,沙勒斯接到奧斯卡巨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邀請,合作拍攝講述切·格瓦拉與好友阿爾貝托於1952年騎上摩托車、遊歷南美洲壯闊旅程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電影一拍完在美國日舞影展首映旋即轟動全球,更勇奪同年的坎城影展人道精神獎等3項大獎,並獲隔年奧斯卡的雙料大獎提名、勇奪最佳原著歌曲大獎。該片總共橫掃全球影展共36座獎項,也讓華特沙勒斯搖身全世界最重要的巴西導演。《革》片之後,華特沙勒斯持續以《越線》(Linha de Passe, 2008)及《浪蕩世代》(On the Road, 2012)等片,連續獲選坎城競賽片,成為坎城影展的常客大導。 |
名導指定演出《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蓋爾賈西亞貝納爆紅全球
然而,蓋爾賈西亞之所以能享有極高的世界知名度,全仰賴這部描述南美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在年輕時旅行南美洲各國而萌生出革命思想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該片由《中央車站》名導華特沙勒斯執導,沙勒斯因十分賞識蓋爾賈西亞,並稱其為「最獨特且最有天賦的演員」,破例採用墨西哥籍的他,來詮釋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賈西亞也為此開始閱讀格瓦拉當年所閱讀的【法國存在主義】、【拉丁美洲社會理論】等著作,除努力學習阿根廷西語,並與格瓦拉家人見面、訪談,以便更認識這個角色。而為符合格瓦拉年輕時候的體態,蓋爾賈西亞更每日健身,以完美呈現他片中於亞馬遜雨林中拍攝的游泳橋段。 近年,蓋爾賈西亞除繼續主演國際名導,如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以色列大導伊利亞蘇萊曼(Elia Suleiman)等人作品外,也在好萊塢電影中大展長才,像是在皮克斯動畫《可可夜總會》(Coco)獻聲渴望見到女兒的海特爸爸。蓋爾賈西亞在《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完美詮釋了雙眸憂傷迷人的青年切·格瓦拉,精湛演出讓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榮奪該年坎城影展三項大獎,而賈西亞也因此名聲遠播國際,成為炙手可熱男星,並勇奪阿根廷影評協會獎等多座影帝大獎。 羅德里哥塞納增重7公斤《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連奪7大獎
如同蓋爾賈西亞貝納為演出「切·格瓦拉」做足事前準備,羅德里哥塞納也為呈現年輕時的「阿爾貝托」做了許多功課。他除閱讀阿爾貝托未出版的日記,也親自前往古巴面見阿爾貝托本人。此外,他更為飾演該角色增重7公斤,並憑藉片中優異演技,勇奪阿根廷影評人協會銀鷹獎影帝等7座演技大獎。 羅德里哥塞納近年活躍於串流平台,主演的劇集都有亮眼收視率,如在NETFLIX知名金獎影集《紙房子》(La Casa De Papel)飾演強盜巴勒莫等角色。 |
84天縱跨5國拍攝《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帶你壯遊南美洲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因在此有多個藝術風格交會在這裡,因此布宜諾斯艾利斯也被稱為「美洲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有著世界最寬、最狂、超過16排車道的「七月九日大道」(Avenida 9 de Julio)。也有世界上音響效果最佳的五大音樂表演場地之一的「哥倫布劇院」(Teatro Colón)。而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發源地」就在該市的博卡區(La Boca),城市文化與歷史氣息相當濃厚。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切·格瓦拉的人生啟蒙地,他曾在市中心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就學。這裡也是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南美壯遊的起點與終點。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切·格瓦拉的人生啟蒙地,他曾在市中心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就學。這裡也是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南美壯遊的起點與終點。 被稱為「纜車之城」、「藝術天堂」,甚至「萬惡之城」的智利第二大城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也是智利國會所在地。該市建於16世紀,卻遲至19世紀因為合恩角開通,成為航經麥哲倫海峽船隻的轉運點才開始發展。更由於歐洲商人的湧入,在沿海平地蓋起了繽紛漂亮的歐式建築群,繁榮盛況擁有「太平洋寶石」美稱。2003年,舊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中,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因機車報廢,乘順風車來到了瓦爾帕萊索,接著徒步穿越了炙熱的阿塔卡馬沙漠,遇到各種遭遇的人們。其中一對貧窮夫婦,因政治立場失去土地,正試圖前往鄰近礦區謀生。這些事件致使格瓦拉和阿爾貝托,從此以不同以往的觀點,重新看待拉丁美洲。
印加帝國的偉大遺跡馬丘比丘古城,以及紛亂的現代首都利馬,無法接受前者竟然必須被摧毀,以便為後者讓路。有趣的是,導演華特沙勒斯特在馬丘比丘與庫斯科拍攝時,為重現格瓦拉和阿爾貝托那段摩托車之旅的核心精神,拍了許多與當地旅人的即興互動演出。這些不在事先安排的拍攝素材,最後與嚴謹的劇本結合,展現出一種具真實感、且饒富詩意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