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人心魄!

宮崎駿、天野喜孝靈感泉源

★獲選巴黎 捷克電影節 開幕片
★榮膺捷克皮爾森電影節開幕片
★榮獲美國 新港灘電影節 觀摩片
海報在巴黎連番失竊,慕夏從此一夜成名…
慕夏狂潮
Mucha
捷克金獅獎名導 羅曼瓦夫拉 最新力作

電影簡介 劇情大綱 關於慕夏 原著作者
導演介紹 慕夏作品簡介 預告觀賞


藝術大師的宏偉肖像《慕夏狂潮》一窺慕夏誘人心魄魅力

由捷克金獅獎名導羅曼瓦夫拉(Roman Vávra)執導的紀錄電影《慕夏狂潮-從崛起到永恆》(Mucha-The Story Of An Artist Who Created A Style),描述風靡全球的裝飾藝術家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ucha)的傳奇人生。該片根據慕夏的作家兒子伊利慕夏(Jiri Mucha)的原著改編,透過大量的演員演繹、手繪動畫及珍貴檔案畫面拍攝而成,一窺慕夏如何迷倒眾生的秘密,被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盛讚為「一幅藝術家的宏偉肖像」,連續獲選巴黎捷克電影節、捷克皮爾森電影節的開幕電影。

阿爾豐斯·慕夏曾被〈紐約時報〉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裝飾藝術家」。他不僅是「新藝術」(Art Nouveau)代表人物,作品更被視為珍寶,獨創的花草圖案與識別度極高的創作風格,除優雅、浪漫、細膩、唯美,更橫跨純藝術、商業設計與裝飾藝術等不同領域,為後世帶來深遠的影響。慕夏當年在聖誕夜裡臨危授命,替最富盛名的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繪製歌舞劇〈吉斯夢妲〉海報。不料海報在光天化日下巴黎街頭連番遭竊,意外使他一夜成名!慕夏的畫風獨特而甜美,畫中女子不僅優雅迷人,更在欲言又止中帶有一股誘人心魄的魅力,代表作還包括〈斯拉夫史詩〉、〈黃道十二宮〉與〈四季〉等系列巨作。慕夏過世後,60年代嬉皮運動更重啟「慕夏風格」,至今仍影響著全世界的藝術創作者。慕夏曾說「真正的藝術經得起時間考驗」。他的兒子伊利則認為「比起藝術家,父親更像個哲學家」。

時逢世紀特展〈永恆慕夏-線條的魔術〉在台北登場,電影《慕夏狂潮-從崛起到永恆》也從慕夏兒子伊利的角度,一探慕夏的藝術與創作、親情與人生。而日本插畫大師天野喜孝、美國「迷幻海報設計師」斯坦利毛斯(Stanley Mouse),和塗鴉藝術家米爾歐恩(Mear One),也都在片中談及慕夏對他們作品的影響。

[BACK]

海報在光天化日下連番遭竊,慕夏從此一夜成名…

捷克藝術家慕夏在聖誕節夜裡,臨危受命幫女星莎拉繪製新年公演海報〈吉斯夢妲〉,海報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巴黎街頭連番遭竊,從此一夜成名,躍升為知名新興藝術家,更開始為珠寶、戲劇、香菸、珠寶等多種商品提供設計,開始揚名歐洲藝術重鎮巴黎…。就在名聲遠播美國之際,慕夏卻選擇了重回布拉格,並耗費18年完成〈斯拉夫史詩〉系列畫作,描述整個斯拉夫民族的神話與歷史…。

擅將女人與花卉入畫的慕夏,畫筆下端莊優雅的女性、流動唯美的線條風靡世人,成為他獨樹一幟的風格。慕夏風格在他過世後一度退燒,卻在嬉皮年代重掀風潮,前衛畫風受到人們崇拜程度更甚以往。奇妙的是,這股風潮影響了全球的藝術創作者,更吹進日本,啟發如動畫大師宮崎駿、插畫大師天野喜孝無數創作靈感…。電影《慕夏狂潮-從崛起到永恆》引領觀眾一探慕夏的藝術創作之路,他宏偉成就下的親情缺憾,以及他所引發的藝術狂潮…。

[BACK]

臨危受命為女星莎拉設計海報,慕夏一出手震驚巴黎…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ucha,1860-1939),捷克畫家、裝飾品藝術家,早年赴法國求學,並在巴黎揚名,成為歐洲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其海報作品以端莊優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慕夏出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父親是司法官員。他年輕時不僅具歌唱天分,繪畫更是最愛。1879年慕夏進入維也納劇場設計公司,卻因一場大火結束了這份工作。迫於生計的他,於1881年來到摩拉維亞南部的米庫洛夫,成為自由接案的裝飾畫家。幸運受到當地貴族克恩·貝拉西(Egon Khuen-Belasi)伯爵欣賞,資助他到慕尼黑美術學院接受正統藝術教育。

1888年,慕夏來到法國巴黎,進入朱利安學院學習,次年又進入克拉羅西學院。在此期間,他為雜誌及廣告提供插畫謀生。1894年聖誕夜,慕夏在大家返鄉過節下臨危受命,為當時巴黎最紅的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所主演的新年歌舞劇〈吉斯夢妲〉(Gismonda)設計海報,因而震驚巴黎、從此聲名鵲起,許多珠寶、戲劇、香菸、珠寶等多種商品都找他提供設計。影響所及,不僅許多搖滾樂團藉其風格設計海報,就連現代工業設計如積架表、諾基亞等,都曾從慕夏作品中汲取靈感。慕夏還因為卓越的成就,曾被奧匈皇帝授予騎士封號,法國也曾授予他騎士榮譽勳章。

慕夏在1906至1910年造訪美國,為上流社會女性創作肖像畫,並在當地遇到美國企業家克萊恩的欣賞與力挺。當50歲時,慕夏決定放棄聲譽和安逸,攜家人返回布拉格為祖國捷克效力。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獨立。慕夏更為這個新生國家設計了郵票、鈔票等。他並費時15年創作了描繪斯拉夫民族神話與歷史的〈斯拉夫史詩〉系列巨畫,以完成他年輕時的夢想。

1930年代,納粹德國崛起。1938年「慕尼黑協定」簽署,捷克遭英法出賣,次年即被德國吞併。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指責為反動派,他的猶太血統更使他成為蓋世太保的眼中釘。當德軍進入布拉格,慕夏淪為第一個被逮捕的藝術家。在經過一連串審問後,慕夏因身體虛弱染上肺炎而逝世,葬於捷克高堡公墓,與他摯愛國家的歷史一同長眠。

[BACK]

一生致力撰寫父親《慕夏狂潮》根據伊利慕夏原著改編

伊利·慕夏(Jiri Mucha,1915-1991)是捷克記者、作家、編劇以及自傳體小說作者,也是對他父親-「新藝術畫家」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ucha)作品的研究者。伊利·慕夏出生於布拉格,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時,他正在巴黎擔任記者。同年7月,他返回布拉格參加父親葬禮後隨即返回巴黎,加入在法國成立的捷克軍隊。法國淪陷後,伊利·慕夏轉赴英國加入皇家空軍,之後更成為BBC的戰地記者。1945年,伊利·慕夏回到布拉格,後來卻因為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捷克共產黨政府逮捕,直至1955年才獲釋。1989年,共產政權垮台,伊利正擔任捷克筆會俱樂部的主席,之後於1991年死於癌症。

伊利·慕夏一生致力於撰寫父親慕夏以及出版其畫作文章,出版過〈阿爾豐斯·慕夏〉等傳記著作,紀錄電影《慕夏狂潮-從崛起到永恆》(Mucha-The Story Of An Artist Who Created A Style)即根據他的著作所改編。慕夏風格曾於1960年代再度蔚為時尚,除在倫敦展出6次、巴黎13次、德國6次,美國2次,也在蘇黎世、布魯塞爾、紐約和東京等地辦過個展,堪稱風靡全球。

伊利·慕夏曾有兩次婚姻、兩個孩子。其中兒子約翰·慕夏(John Mucha),現任慕夏基金會主席(1992年成立),持續推廣祖父阿爾豐斯·慕夏的藝術成就。

[BACK]

捷克金獅獎名導羅曼瓦夫拉《慕夏狂潮》意外重拾33年親情

羅曼·瓦夫拉(Roman Vávra)於1965年5月9日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現為捷克共和國)布拉格。他是一位導演和作家,以《生命之戰》(Bitva O Zivot)、《吉裡·貝洛拉維克:我就這樣愛上了指揮》(Jirí Belohlávek:Kdyz Já Tak Rád Diriguju...)等片聞名,前作並為他贏得捷克電影協會FITES年度大獎。而他的第一部電影《你在黑麥中捕捉到什麼》(What You Catch in the Rye)也曾榮獲捷克金獅獎5項大獎提名。

羅曼·瓦夫拉畢業於布拉格電影學院(FAMU),是全球最古老的電影學校之一,並擔任過導演、編劇及演員。他不僅聞名於紀錄片拍攝,也致力於小說撰寫。在學期間就與捷克電視台合作至今,攝製包括《挖墓人》、《生命之戰》及《查理四世》等經典紀錄片。2003年,他還拍攝了童話奇幻片《魔鬼知道為什麼》。

羅曼·瓦夫拉在拍攝紀錄電影《慕夏狂潮-從崛起到永恆》(Mucha-The Story Of An Artist Who Created A Style)時,不僅挖掘了慕夏(Alfons Mucha)不為外人知的親情故事,也在拍攝後和他失聯33年的父親重逢、重拾天倫。

[BACK]

〈吉絲夢妲〉(Gismonda ,1894)奠定大師地位的代表作

〈吉絲夢妲〉是法國劇作家薩爾杜撰寫的四幕劇,於1894年秋天在巴黎復興劇院(Théâtrede la Renaissance)首演。當時知名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既是該劇導演又是演員。慕夏銜命為該劇設計公演海報,他將莎拉繪製成一位拜占庭貴族,展現她獨特而高貴的氣質。海報不僅深獲莎拉喜愛,更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巴黎街頭連番遭竊,自此奠定慕夏的大師地位。

〈斯拉夫史詩〉系列(The Slav Epic,1910-1928)雄偉的史詩畫作

1910年,由於捷克正與奧匈帝國爭取民族獨立,讓慕夏勾起心中強烈的民族情感,著手規劃這系列的宏偉畫作,內容描繪斯拉夫民族自史前時代到19世紀的神話與歷史。該系列為20幅巨幅油畫,開始於〈斯拉夫人在他們的故鄉〉(Slavs in their Homeland),中間包括四頭戰神「Svantovit」的慶典神話、東正教傳統、民族信仰的演變、土耳其人的入侵、俄羅斯帝國的強盛,以及廢除農奴制的變革…等。最後一幅則結束在〈讚揚斯拉夫〉(The Apotheosis of the Slavs),展現了斯拉夫民族對未來的希望。總計耗費慕夏18年光陰,被他視作藝術生涯的總結。

〈黃道十二宮〉(Zodiac,1896)搭起藝術與生活的橋樑

黃道十二宮是慕夏最為人熟知的系列作品,以優雅浪漫的波希米亞風格繪製,原是慕夏為香檳省出版社所設計的月曆,至今至少有9種不同的印刷版本。該圖背景是點綴著綠草鮮花的大輪盤,輪盤上繪有12星座的圖像與符號,象徵著一年12月,大輪盤與弦月則代表白晝與黑夜。中央主要以女性側臉圖為主架構,女性總身著華麗服飾、頭戴精美冠飾與璀璨珠寶,嫵媚眼神與流線秀髮優雅迷人,不僅藝術亦是生活,受到業界相當高的評價。

〈四季〉(The Seasons,1896)春夏秋冬絕美季節的刻畫

慕夏1896年繪製的〈四季〉,由左至右分別為春、夏、秋、冬。唯美的女性輪廓、精緻的手寫字體和柔和色調,皆是新藝術的風格特色。慕夏透過唯美方式刻畫出他心中的四季樣貌:以女性撫琴傳達春天的喜悅,以女性倚枝展現夏天的寧靜,以果實環繞顯現秋天的豐收,以呵護雛鳥象徵冬天的靜養,除將四季的個性與生命力綻現無遺,也巧妙捕捉了四個季節的不同風情。〈四季〉不僅是慕夏的第一套飾版連作,也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

〈風信子公主〉(Princess Hyacinth,1911)以花卉植物襯托女性之美

1911年,在布拉格國家劇院首演的芭蕾舞劇〈風信子公主〉,宣傳海報即交由慕夏繪製。這齣結合芭蕾舞與默劇的戲劇,敘述一位鐵匠夢見自己的女兒,竟是被巫師綁架的落難公主的神話故事。圖中的女主角是當年極受歡迎的女演員 安度拉·賽德拉(Andula Sedláčková),她屏氣凝神、睜著一雙水靈碧眼,主導了整個海報的主軸。海報中的裝飾細節,巧妙運用風信子圖案,從長袍的花邊到精緻的銀飾,甚至她手中握著的圓形器具,除展現女性姿態的柔美線條,更賦予畫面華麗動人。

〈百合聖母〉(Madonna of the Lilies,1905)慕夏最充滿傳奇的畫作

〈百合聖母〉是慕夏最充滿傳奇的畫作。原先人們都以為,該畫僅有右邊那位主角,直至八〇年代,它在日本展覽時才被左右打開,露出了左半邊原本被折起、遮住的少女,成就慕夏另則傳奇軼事。該畫完成於1905年,是慕夏應邀為耶路撒冷某所供奉童真聖母的教堂所繪製。慕夏以較深的色彩描繪了少女,相較於童真聖母的朦朧飄渺,一虛一實相互輝映。畫作以長袍的飄動作為延伸,以純潔百合花為背景,聖母的純潔悲憫,少女的心事重重,展現生命多苦,宗教是唯一救贖的理念。〈百合聖母〉展現了慕夏描繪人物的深厚功力,少女神情栩栩如生,百合花之美與聖母之慈憫,讓整幅畫作充滿聖潔氛圍,令觀者動容。

[BACK]